论大学之义

每个备战高考的学子都曾想过:为什么上大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直接指引青年的人生,指引他们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的行动。

预计阅读时间: 16 分钟

此演讲稿经授权首发于本站,任何转载或引用需署名并保留原文链接。

强调大学之义有其现实因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提高青年学习和奋斗的自觉性是谈论大学之义的原因之一。大学前奋发图强,大学后碌碌无为,乃当今大学生的常态。我所属大学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分数都不低,工科亦属中国第二,世界第四;但是身边许多大学生仍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入大学如出狱般无拘无束。我们学院衡水中学进来的十数名学生,以其分数若在广东,实是清北之材;但他们的大学成绩排在倒数,只因大学后早上旷课,晚上喝酒,学业荒废。“衡水模式”之弊在于,过度注重时间管理和考试,以至学生没有空余时间来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发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让学生变成了在高压管理制度之下随波逐流的机器。但这样的惯性在大学无以为继,因为上大学后,没有衡水的老师家长推着学生学习。只有想通了上大学的意义,在大学才有动力去奋斗。

谈论大学之义的必要性之二,在中国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出了新要求。现在某些职校生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条件产生巨变。四十年前“唯学历论”盛行,因为彼时大学生很少,能上大学的往往在智商上,自觉性上,更胜他人;现今大学生很多,除“物以稀为贵”的影响外,当下中国不再是四十年前敢闯敢拼就能干出一番事业的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互为因果,而分工细化导致在大学综合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比一所名气更大的大学,对人生的影响要更为正面。转行在当下显得不那么容易。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如果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完全不知道计算机的体系架构和组成原理,那么他将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倘若他想对计算机基本原理了解个大概,则需要许多时间;若要精通则又要数年时间。企业几乎不可能聘用一个不熟悉业务甚至可能带来损失的人,因为当下有诸多熟悉业务的大学生可供选择。分工细化和私营企业的增多,私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社会“唯学历论”向“唯能力论”的转变。甚至于国企也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能力要求。现今中国社会需要的是干实事的人,需要的是某领域的专才。以名气为主的大学选择方式日渐式微,而只有想清楚自己上大学的真正原因,青年学生才能正确选择专业,发展特长,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私以为今日之大学,也应承大学之道。中国大学是青年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地方,是青年学生培养专业能力的地方,也是青年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地方。欧洲最初的大学是一帮知识分子为了摆脱教会的束缚,为获取学术自由,为讨论学术观点聚集而成的组织,后来逐渐演化为教育机构。故当今大学担负两个责任:一是教书育人,即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二是研究考察,即探索世界,发掘知识。二者之间,孰轻孰重?从大学的发源上讲,研究考察为重;从大学承担的社会功能来看,教书育人为重。教书育人一是传授知识,而是建设思想。传授知识必非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首要。目前中国大学有延续高中填鸭式教育的现象,而缺失技能的培养。直接证明即中国大学普遍不重视实验,没有像美国大学那样的课程大作业。所谓“大作业”就是实践过程,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做出实际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类学科课程)、可运行程序(计算机类)、对某个数理化问题的探究结论(数理化课程)等。这些大作业不只是对创新性的培养,也是对技能的培养。如果不上机写程序,C语言课教的永远只是理论上的C语言;如果不做问题探究,不做实验室里的实验,化学永远只是纸上的化学,生物课也不能教会学生怎么制造生物试剂。除传授知识和培育技能外,大学的目的既然是培养中国之栋梁,非外国之栋梁,那么仍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建设,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综合而论,传递知识、技能、思想这三点共同构成了大学在青年学生的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很多人知道在大学能见天下贤士,拓展自身见识,即大学相比高中能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资源。人们觉得这就是上清北的好处,即能够见识到全国各地最顶尖的学生。这样的说法正确在于北京的确有最顶尖的人才和学生,错误在于认为其他大学没有顶尖的学生。此种认识的根源在于“唯分数论”,在于单一的人才评定标准。其谬误在于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在当今中国“唯学历论”向“唯能力论”转化的情势之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鼓励上清北的真正原因在于清北作为首都学校,拥有全国最丰富的资源。这一点从每年国家的经费拨款就能看出来。但资源丰富不代表任何人都能享有,在人类社会中存在资源向少数集中的趋势,大多数勉强上清北的学生会被边缘化。我自己在理学院的成绩排名第四,但如果放在计算机系则排不上号。正因如此我在理学院给辅导员和教师提的意见大部分都得到采纳;而我在计算机课上提的意见基本均被无视。做机器学习需要专门的显卡,我作为理学院的学生向老师申请就能拿到6张;而在计算机学院则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渠道。同时,资源也包含教师资源——这体现在专业选择上。对要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学生,最优秀的选择是南京大学,因为南京大学有全国最顶级的教授周志华,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也是他亲手筹办,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可谓是全国典范。所以要知道具体上哪所大学,必先了解该大学具备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教师资源,而不可人云亦云。即专业比学校更重要。

专业选好了能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在社会上的被需要程度,但这只是大学里第三重要的。第二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这里能力广泛地指在学科领域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上的能力,在自我管理上的能力,在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上的能力等。由于“唯能力论”的当下社会要求,只知学习与工业需求脱节的大学课程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当下这么多人选择读研的原因。读研热潮的根本在于本科无法锻炼业界真正需要的能力,只能把出来工作的时间往后拖延,期望读研时能够学到更多实践能力。其实这纯粹是空想。在中国,知识的传授方式沿袭苏联的灌输式传统。研究生唯一的优势就是项目和实验做得多,即动手实践机会多。那么为何不在本科就更多地进行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真正的知识也是在实践中获取的。比如在学微积分这件事情上,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均是平凡的屠夫,那么学微积分对他无半点大用。只有成为工程师,成为数学家,成为物理学家,把不论是所谓思维方式还是微积分本身在生活中真正地实践出来,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微积分,微积分才算是真正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但实践需要平台和资源,所以在大学要跟对导师,要主动跟导师做项目。导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同时实践并不仅限于学科领域的实践,也涉及到人际交往的实践,社会活动意义上的实践如义工活动等。这一点每个青年学生须自行发掘其中方法,但首要是形成这样的认识,即提升自我能力的迫切需要,而非践行“大学享乐主义”。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大学中最重要的正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为什么人当为国奉献?如果想不通这个问题,青年学生必不能发自真心地为人民服务。从人类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来看,物质富足的人必然要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否则内心就会感到空虚。为人民服务正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法。当个人在群体中奉献自我,他才会感受到社会认同。人生的意义只存在于人类群体当中,而不存在于个人;或者说只有当一个人置身于社会之中时,他所做的除开谋生之外的一切事情,才能够说是有意义的,因为人对意义的感知正是在群体当中发源的。古代无数文人志士为民请命,正是此种奉献精神的体现。从个人成就的来源上讲,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他们所取得任何成就都不仅来源于他们自己。现代互联网大亨的成功更多是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当今中国的经济条件给了他们机会,而这个条件是全体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劳动,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提升,互联网就没有市场需求,他们就不会成为富翁。同样,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建设的结果,也是国家政策扶持,社会群众支持的结果。学校的钱来自于国家,国家的钱来自于纳税人,而纳税人就是全体劳动人民。因此人不回馈社会则与“不孝子孙”同,任何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应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这在学生的身份上落实正是服务老师,服务学生。看见学校的课程办得不合理,青年应当勇于提出建议;看见其他学生对专业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有能力的可以主动站出来为其他人开设讲座,解除疑惑;没打过竞赛的学生在赛前感到无所适从,有经验的学生可以主动请缨传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像学院老师建议请业界工程师前来开讲;学校某些政策制定不得人心,青年学生也应当站出来维护公理。为人民服务的方法除此之外仍有许多,但以形成其意识为首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认识到位了,更重要的是行动。所谓“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则不为真知。“行”是唯一“知”,实践出真知。在繁忙的高三学业中抽出时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大学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简介:徐兆彬,2019年广东实验中学南山一班毕业,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目前成绩排学院第四,曾获BDCI(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全国第七名,第九届泰迪杯数据挖掘挑战赛全国二等奖,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威海站银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黑龙江省省级一等奖,Kaggle平台上两场比赛的第一名。大一入学即进实验室跟随户保田教授做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生成领域,目前已向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ICLR投稿一篇论文。曾任微软俱乐部主席,为学生开展多次竞赛讲座。同时在理学院建立竞赛群体分享竞赛经验,帮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明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曾多次向学院提出课程改革建议并得到采纳。

此演讲稿是经大佬授权首发于本站,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得到启发,任何转载或引用需署名并保留原文链接。

Easton Man
Easton Man
文章: 37

3 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